【TOPick】肌少症|充足运动均衡饮食耆英无惧「肌少症」 | 老人科专科| 马汉明医生| 21-10-2024
- 老人科
- 马汉明医生
「肌肉减少症」(又称「肌少症」)常常发生在年迈人士身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例如走路或爬楼梯乏力、未能负重和经常绊倒。除了自然老化之外,多种成因也会加速「肌少症」的出现,例如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脏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衰竭、肝硬化、免疫力失调和癌症)、营养(蛋白质和维生素D)吸收不足、缺乏运动、吸烟和酗酒。
老人科专科医生马汉明指出,从40岁起,人体肌肉的质量和强度每年平均下降分别1%和1.5%。一项大型综合分析的研究指出,60岁或以上的华人有15%患有「肌少症」,男女分布相若。 「肌少症」会增加患上骨折、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肌少症」与「肥胖」
马汉明医生表示,随着新陈代谢减慢和内分泌转变,脂肪逐渐聚积在年长人仕的肌肉组织和腹部内脏。因此,「肌少性肥胖」是人口老化和肥胖结合的综合症。另一项大型综合分析的研究表示,全球每10名60岁或以上的长者便有1人患有「肌少性肥胖」。马汉明医生补充,跟肥胖或患有肌少症的人士比较,肌少性肥胖的长者更容易罹患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疾病,他们的存活率也相对较低。
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2019年的指引,60岁或以上的长者可以进行下列的筛检和诊断「肌少症」的测试:包括量度小腿圆周、SARC-F问卷、检查肌肉强度、手部握力及肌肉质量等。此外,马汉明医生说,肌少的患者可以进一步接受生理功能测试,评估「肌少症」所造成功能性的影响。如果附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即表示他们患有严重的「肌少症」:每秒钟行走少于1米;或5次椅子坐站测试需时12秒或以上。
「肌少症」的预防与治疗
现时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预防或治疗「肌少症」,但持续运动和均衡饮食是增加肌肉生长的最佳方法。马汉明医生建议长者每天活动30分钟,当中包括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或溜狗)和阻力运动(仰卧起坐、半蹲、握力训练或弹力带练习)。
此外,马汉明医生表示,太极和瑜伽可以改善平𧗽能力,减少他们跌倒的机会。蛋白质是制造肌肉的元素,成年人每天每公斤的体重需要1.2克的蛋白质补充流失。因此,长者必须从食物或营养补充品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或胺基酸,例如亮安酸(又称白安酸)、乳清蛋白或支链胺基酸。维生素D具有促进肌肉修复的功能,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取大约20微克(即800国际单位)。
马汉明医生鼓励长者每天跟阳光接触不少于三十分钟和多进食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例如鱼、蛋、肝脏、牛奶和奶类制品),以改善肌肉的健康,同时预防骨质疏松。
资料来源:【TOPick】21-10-2024